石花菜

藻类红藻门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 (Lamx.)Lamx.,以叶状体入药。
汉语拼音:Shí Huā Cài
别名:琼枝、牛毛石花、石花草、冻菜、红丝、雪花菜、牛毛菜、洋菜、凤尾、石华、海菜、草珊瑚
英文名:edible seaweed,agar-aga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lidium amansii Lamx.;Gelidium crinale(Turn.)Lamx.;Gelidium pacificum Okam.
功效与作用:①《日用本草》:去上焦浮热。②《随息居饮食谱》:久食愈痔。③《本草便读》:清肺部热痰,导肠中湿热,阴虚湿热,痔Ⅱ等证,皆可用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
性味:甘;咸;寒;滑;无毒
归经:①《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用药禁忌:脾肾虚寒者慎服。①《日用本筚》:发下焦之虚寒。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孕妇不宜多食。③《本经逢原》:脾气不充者勿食。

石花菜性状

(1)石花菜 藻体紫色,丛生,长8-15cm,软骨质。基部有固着器。主枝与分枝扁平,分枝4-5次,呈羽状,枝端有时可见略膨大的囊果。气微腥,味微咸。

石花菜化学成分

1.石花菜 含琼脂糖(agarose),琼脂胶(agaropectin),牛磺酸(taurine),N,N-二甲基牛磺酸(N,N-dimethyl taurine),24-亚甲基胆甾醇(24-methylene cholesterol,chalinasterol),胆碱(choline),维生素(vitamin)B2,及抗病毒多糖(antiviral polysaccharide)。

石花菜原形态

1.石花菜 藻体红带紫色,软骨质,丛生,高10-20(-30)cm,主枝亚圆柱形、侧扁,羽状分枝4-5次,互生或对生,分枝稍弯曲,也有平直,无规律,各分枝末端急尖,宽约0.5-2mm。髓部为无色丝状细胞组成,皮层细胞产生许多根状丝,细胞内充满胶质。藻体成熟时在末枝上生有多数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精子囊和囊果均在末枝上生成,囊果两面突出,果孢子囊为棍棒状。藻体固着器假根状。
2.细毛石花菜 藻体暗紫色,软骨质;丛生,高2-4(-6)cm,初生枝匍匐卧生,自上长出次生枝,直立,圆柱状,线形,不规则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有时在同一节上生出2-3个以上的小分枝,枝端尖锐。四分孢子囊十字形分裂,生在枝端膨大处。固着器盘状。
3.大石花菜 藻体红带紫色,软骨质,大而粗壮,高10-20cm,也可达30cm,羽状分枝3-4次,互生或对生,分枝线形,两侧略扁,较长而略向左右弯曲伸展,其上密生羽状小枝。髓部丝状体稀疏,下皮层丝状体密集。四分孢子囊生于小枝或小羽枝上,形成略膨起的圆形囊群,囊果生于小枝顶端下方,单条或分枝,中间膨起。固着器假根状。

石花菜资源分布

分布广东海南岛沿岸。

石花菜各家论述

1.《日用本草》:去上焦浮热。发下焦之虚寒。
2.《随息居饮食谱》:久食愈痔。
3.《本草便读》:清肺部热痰,导肠中湿热,阴虚湿热,痔血等证,皆可用之。

石花菜药理作用

对患高脂血症的大鼠有降低血清胆甾醇的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