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地蜈蚣

蕨类七指蕨科七指蕨属植物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L.)Hook.,以全草或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汉语拼音:Rù Dì Wú Gōnɡ
别名:倒地蜈蚣、蜈蚣草、倒麒麟、地蜈蚣、过路蜈蚣、过路鹅江、假七叶一枝花、七叶一枝枪、水蜈蚣
英文名:Rhizome of Ceylan Helminthostachy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L.) Hook.[Botrychium zeylanicum L.;Osmunda zeylanica L.]
功效与作用:除热,去瘀,止痛。治痨热咳嗽,痢疾,跌打内伤,瘀血疼痛。①《广西药植图志》:清热,化痰。治痨热咳嗽及跌打内伤。②《广西药植名录》:止咳,去瘀生新,镇痛。治痢疾,肺炎,蛇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苦、微甘,凉。
归经:肺;肝经

入地蜈蚣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挖,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入地蜈蚣化学成分

根含豆甾醇(stigmasterol),岩蕨甾醇(fucosterol),卫矛醇(dulcitol),还含入地蜈蚣素(ugonin)A、B、C、D。

入地蜈蚣原形态

七指蕨:七叶一枝花、水上一枝花。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甸甸横走,外面紫红色,内面白色,有多数肉质粗根,形似蜈蚣。叶柄长20~30厘米,棕褐色;营养叶呈掌状鸟足形,草质,无毛,通常3出,长15~25厘米,宽20~25厘米,基部羽片有短柄,长0.5~0.8厘米,2叉分,中央羽片3叉分或羽片分裂,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4厘米,宽2~3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波浪形的小锯齿或近全缘,主脉明显隆起,侧脉分离,1~2次分叉。孢子囊穗单生,从叶片基部中间长出,梗长7~9厘米,棕褐色,穗长8~12厘米,青绿色;孢子囊球形无柄,几枚聚生于囊托上,顶端有不齐的鸡冠状突起;孢子卵形,平滑。

入地蜈蚣资源分布

生于溪边、沟边或林中湿地。分布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等地。

入地蜈蚣各家论述

1.《广西药植图志》:清热,化痰。治痨热咳嗽及跌打内伤。2.《广西药植名录》:止咳,去瘀生新,镇痛。治痢疾,肺炎,蛇伤。

入地蜈蚣附方

治跌打内伤,散瘀止痛:入地蜈蚣童便浸四十九日,洗净晒干,研末。每服六分,酒或开水送下。(《广西药植图志》)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