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核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种子。
汉语拼音:Pí Pá Hé
英文名:Apple peel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us pumila Mill.
功效与作用:化痰止咳,疏肝理气。治咳嗽,疝气,水肿,瘰疬。①《纲目拾遗》:治肝有余诸症,气实者可用。②《本草再新》:治疝气,消水肿,利关节,治瘰疬。③《现代实用中药》:镇咳祛痰。④《四川中药志》:疏肝理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调敷。
性味:苦,平。①《本经逢原》:大寒。②《现代实用中药》:苦,平。③《四川中药志》:性微寒,味苦,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肾经。"

枇杷核性状

种子呈圆形或偏圆形,直径1-1.5cm,表面棕褐色,有光泽。种皮纸质,子叶2片,外表为淡绿色或类白色,内面为白色,富油性。气微香,味涩。

枇杷核化学成分

核中含4-亚甲基脯氨酸(4-methylene-DL-proline),二十六烷醇(ceryl alcohol),棕榈酸二十六醇酯(ceryl palmitate)和苦杏仁甙(amygdalin),有机卤化合物反式-4-羟甲基-D-脯氨酸(trans-4-hydroxymethyl-D-proline),种子油含脂肪酸由饱和C/12-20脂肪酸及C/14-20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不皂化物中含高级醛类、酮类及甾醇(sterol)。

枇杷核原形态

苹果 乔木,高达15m。小枝幼嫩时密被绒毛,老枝紫褐色,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5-3cm,被短柔毛;托叶披针形,全缘,早落;叶片椭圆形、卵形至宽椭圆形,长4.5-10cm,宽3-5.5cm,边缘有圆钝锯齿,幼时两面有短柔毛。花两性;伞房花序,具花3-7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1-2.5cm,密被绒毛;花白色或带粉红色,直径3-4cm;雄蕊20;花柱5。果实扁球形,直径在2cm以上,先端常有隆起,萼柱下陷,萼裂片宿存,果梗粗短。花期5月,果期7-10月。

枇杷核生态环境

常栽种于村边、平地或坡边。

枇杷核资源分布

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枇杷核各家论述

《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吐痰。

枇杷核附方

①治咳嗽:枇杷核,硒干、捣碎,约六钱,煎汤,煮沸十多分钟,临服时加少量白糖或冰糖,一日两次服用。(《浙江中医杂志》(10):32,1958)
②治瘰疬:枇杷干种子为末,调热酒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