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

为麦角科真菌麦角菌寄生在禾本科植物黑麦等子房中所形成的菌核。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
汉语拼音:Mài Jiǎo
别名:麦角菌、黑麦乌米
英文名:Ergo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viceps purpurea(Fr.)Tul.;Claviceps microcephala(Wallr.)Tul.
功效与作用:治子宫出血;产后出血不止。①《国药的药理学》:为子宫紧缩药。对于子宫出血,分娩后的弛缓性后出血,子宫之不全、退行等有效。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偏头痛。
用法用量:常制成流浸膏、注射剂等应用。流浸膏每次口服常用量2~4毫升,1日6~8毫升,口服极量1次4毫升,1日12毫升。
性味:《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味微苦,性平,有毒。"
归经:肝;肾经
用药禁忌:1.《国药的药理学》:分娩时只可用于压出期,在开口期当避免使用。孕妇、临产及胎盘尚未完全排出时禁用。肝脏病及周围血管病患者慎服。本品有毒,误服后常引起口渴、呕吐、腹泻、肢冷、面色苍白、视觉与听觉障碍,严重者则出现幻觉、惊厥,以致昏迷死亡。2.刘波《中国药用真菌》:胎盘未排出时禁用。

麦角性状

(1)麦角 菌核长纺锤形,平直或略弓状弯曲,具3条钝棱,长1-4cm,宽2-7mm。外表皮灰紫色至黑紫色,有细小横裂纹及纵沟。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呈钝三角形,其边缘为一薄层暗紫色组织,内部淡棕白色至淡红色,中央部分有时可见星状暗纹。气特异而微弱,味先微甜,后辛。

麦角鉴别

麦角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外层为数列排列紧密的深紫色菌丝细胞,细胞壁及内含物遇

麦角采收和储藏

夏、秋二季麦熟时采收,阴干。宜保持完整,彻底干燥后,密封,在干燥凉暗处保存。

麦角化学成分

含生物碱,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麦角毒系生物碱,是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主要有麦角新碱(ergometrine),麦角生碱(ergosine),麦角布亭碱(ergobutine),麦角布尔碱(ergobutyrine),麦角宁碱(ergonine),麦角坡亭碱(ergoptine),麦角缬碱(ergovaline),α-麦角隐亭碱(α-ergokryptine),β-麦角隐亭碱(β-ergokryptine),麦角柯宁碱(ergocornine),o-12'-甲基-α-麦角隐亭碱(o-12'-methyl-α-ergokryptine),o-12'-甲基麦角柯宁碱(o-12'-methylergocornine),麦角宾碱(ergobine),麦角胺(ergotamine),麦角克碱(ergocristine),麦角斯亭碱(ergostine)等。第二类为相应的麦角异毒系生物碱,是异麦角酸的酰胺类衍生物,主要有麦角异新碱(ergometrinine),麦角异生碱(ergosinine),麦角异布亭碱(ergobutinine),麦角异宁碱(ergoninine),麦角异坡亭碱(ergoptinine),麦角异缬碱(ergovalinine),α-麦角异隐亭碱(α-ergokryptinine),β-麦角异隐亭碱(β-ergokryptinine),麦角异柯宁碱(ergocominine),o-12'-甲基-α-麦角异隐亭碱(o-12'-methyl-α-ergokryptinine),o-12'-甲基麦角异柯宁碱(o-12'-methylergocorninine),麦角异宾碱(ergobinine),麦角异胺(ergotaminine),麦角异克碱(ergocristinine)等。第三类为棒麦角系生物碱,其中有田麦角碱(agroclavine),6,7-断-田麦角碱(6,7-secoagroclavine),野麦碱(elymoclavine),瑟妥棒麦角碱(setoclavine),异瑟妥棒麦角碱(isosetoclavine),狼尾草麦角碱(penniclavine),肋麦角碱(costaclavine),裸麦角碱(secaclavine)等。

麦角原形态

1.麦角菌 菌核长圆柱形,两端角状,坚硬,(10-30)mm×(2-7)mm,平滑,有纵沟,外部紫黑色,内部淡紫色或灰白色,每个菌核产生20-30个子座,有弯曲的细柄,暗褐色。子座近球形,直径1-2mm,红褐色。子囊壳全部埋生于子座内,其孔口稍突出于子座表面,(200-250)μm×(150-175)μm。子囊长圆柱形。(100-125)μm×(4-5)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丝状,无色,(50-70)μm×1μm。
2.小头麦角菌 与麦角菌极为相似,主要区别是:菌核黑色角状,所产生的子座具有较小的头部,直径不足0.8mm。

麦角生态环境

1.寄生于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2.生于拂子茅属植物及大油芒等禾本科植物上。

麦角资源分布

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新疆、江苏、浙江、四川等地。2.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等地。

麦角各家论述

1.《国药的药理学》:为子宫紧缩药。对于子宫出血,分娩后的弛缓性后出血,子宫之不全、退行等有效。
2.《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偏头痛。

麦角药理作用

①兴奋子宫的作用

麦角有兴奋子宫肌的作用,其作用与垂体后叶制剂相似,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但作用强大而持久.对怀孕子宫更敏感;临产和新产后应用小量即有明显作用,甚至产生强直收缩。我国数种野生麦角制成的流浸膏,对在体和离体的兔子宫皆能促进其收缩,使之张力增加;并在离体兔子宫上表明,对产后和妊娠子宫比未孕子宫作用强。麦角中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以麦角新碱对子宫作用最强,麦角胺次之。从我国12种寄主植物上所分离的131个麦角菌系中,有17个能在小麦培养基上产生麦角碱,其中以Claviceps microccephalaCe-3菌系最为优良,不但产碱力强,而且所产的主要为麦角新碱。

②对心血管的作用

在离体血管实验中,麦角胺可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收缩。在整体动物因血管收缩而升压,并产生代偿性心跳徐缓。麦角毒对心脏的作用不及对血管的作用强,但在心律慢到某种程度时,则有增强心收缩力的作用。大量麦角胺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原理不明),导致坏疽形成。用麦角流浸膏肌注(2-3次/日)于意大利种鸡(1.5毫升/公斤),注后出现鸡冠紫绀,久之,鸡冠末梢坏疽,此作用尚可建立条件反射。麦角胺对血管作用最强,麦角毒次之,而麦角新碱几乎不影响血压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麦角胺可使血管收缩,动脉搏动幅度减小,这可能与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有关。

③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大量麦角胺或麦角毒能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它们并不能阻止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用豚鼠离体输精管带下腹神经标本实验,表明麦角新碱与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基本相似,作者谓麦角新碱可能是一种直接作用型的拟交感药,它与儿茶酚胺作用于同一受体。麦角小量兴奋延脑(迷走性心率减慢、呼吸增加、惊厥等),大量因延脑麻痹而死亡。麦角胺能增强巴比妥类、吗啡、美沙酮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