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藤

旋花科番薯属植物二叶红薯Ipomoea pescarpae (L.)Sweet [I. biloba Forsk.],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汉语拼音:Mǎ ān Ténɡ
别名:鲎藤、二叶红薯、狮藤、马蹄金、马蹄草、海薯、走马风、马六藤、白花藤、海薯藤、沙藤、沙灯心
英文名:Herb of Beach Morningglory, Two-leaves Morning Glor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pomoea pescaprae(L.) Sweet[Con-volvulus pes-caprae l.;I.biloba Forsk.]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拔毒消肿。用于风寒感冒,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外用治疮疖,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性味:《闽南民间草药》:"辛苦,微寒。"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经。"
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马鞍藤采收和储藏

全年或夏、秋季节性采收,除去杂质,切段或片,晒干。

马鞍藤化学成分

马鞍藤含马鞍藤脂酸甙(pescaproside)A、B、E,叶中挥发油含2-羟基-4,4,7-三甲基-(4H)-萘酮(2-hy-droxy-4,4,7-trimethyl-1(4H)-naphthalenone),丁香油酚(eugen-ol),E-植醇(E-phytol),10R-及 10S-猕猴桃醇(10R、10S-actinidol),左旋峰蜜曲菌素[-mellein],4-乙烯基-愈创木酚(4-vinylguaiacol),β-突厥蔷薇酮(β-damascenone),种子含赤霉素(gibbereline)A1、A3、A5、A19、A20、A23。

马鞍藤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体均等民。茎平卧,有时缠绕。单叶互生;叶柄长2-10cm;叶片肉质干后厚纸质,卵形、椭圆形、圆形、肾形或长圆形,长3.5-9cm,宽3-10cm,先端微缺或2裂,裂片圆,裂缺浅或深,有时具小突尖,基部阔楔形、截平至浅心形,在背面近基部中脉两侧各有1覆腺体;侧脉8-10对。多岐聚伞花序腋生,有时仅1朵花发育,花序梗粗壮;苞片小,阔三角形,早落;萼片5,厚纸质,卵形,内萼片稍长;花冠紫色或深红色,漏斗状,长4-5cm,先端5浅裂;雄蕊5,不等长,雄蕊和花柱均内藏。蒴果球形,果皮革质,4瓣裂。种子三棱状圆形,长7-8mm,密被褐色茸毛。花期几全年,尤以夏、秋季最盛。

马鞍藤资源分布

生于山坡、田岸或沟边。分布福建、台湾等地。

马鞍藤各家论述

《福建民间草药》:消痈散结,祛风除湿,解毒益气。

马鞍藤附方

①治关节炎:二叶红薯一两五钱,酌加酒水各半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痈疽疔疮:二叶红薯一握,红糖(或冬蜜)适量,捣烂外敷。(《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二叶红薯一至二两,洗净,煎汤调红糖内服。(《泉州本草》)
④治痔疮漏血:二叶红薯一两,猪大肠一斤,炖服。(《泉州本草》)

马鞍藤药理作用

干燥叶中含一种挥发性酯类,对海蛰刺伤所引起的风疹、瘙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离体豚鼠回肠标本上,此挥发性部分(6xl0M)有拮抗组织胺(2xl0M)的作用,与苯海拉明、Antistine相似。口服7。5g/kg对小鼠无毒性反应。外用其叶,据云有止痛、防止褥疮之效,提取物无甚药理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