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大青叶

本品为蓼科植物蓼蓝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的干燥叶。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采收两次,除去茎枝及杂质,干燥。
汉语拼音:Liǎo Dà Qīnɡ Yè
别名:染青草、蓝叶、大青叶、靛青叶、蓝靛叶、青板水辣蓼、红茎蓼
英文名:FOLIUM POLYGONI TINCTORII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主温病发热;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喉痹;热痢;黄疸;丹毒;痄腮;口疮;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捣汁饮。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汗涂。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胃经。

蓼大青叶性状

叶片多皱缩或破碎,蓝绿色或蓝黑色,中脉土黄色至淡黄棕色。完整叶片椭圆形,长3-10cm,宽2-5cm,先端钝,基部渐窄,全缘,叶脉背面较突出,侧脉明显,色较浅;叶柄扁平,长约1cm,基部抱茎,具膜质托叶鞘。质脆,易碎。气微弱,味淡微苦。

蓼大青叶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近平直,气孔平轴式,少数不等式,有腺毛,头部多为4细胞,少数2-11细胞;柄部2细胞并列。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微波状弯曲,气孔及腺毛较上表皮多。叶缘及中脉和侧脉附近具多列式

蓼大青叶采收和储藏

夏、秋两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用。

蓼大青叶化学成分

蓼蓝全草中含靛玉红(indirubin),靛蓝(indigo,indigotin),N-苯基-2-萘胺(N-phenyl-2-naphthylam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虫漆蜡醇(laccerol)[1],其地上部分含山柰酚-3-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3,5,4’-三羟基-6,7-亚甲二氧基黄酮-3-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6,7-methylenedioxyflavone-3-β-D-glucopyranoside)[2]。此外,还含色氨酮(tryptanthrin)[3]。

蓼大青叶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0-80cm。茎圆柱形,分技或不分枝,无B毛,具明显的节;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基部有鞘状膜质托叶,淡褐色,先端截形,边缘有长睫毛;叶片卵形或卵状针形,长3-8cm,宽1.5-5.5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有缘毛,干后两面均蓝绿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紧密;苞片钟形,近草质,有睫毛;花小,红色,花被5裂,裂片倒卵形,淡红色;雄蕊6-8;雌蕊1,花柱不伸出,柱头3歧。瘦果椭圆状三棱形或两凸形,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花被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蓼大青叶生态环境

野生于旷野水沟边,多为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

蓼大青叶资源分布

分布于辽宁、河北、陕西、山东等地,现东北至广东均有野生或少有种植。

蓼大青叶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从蓼蓝中提取的色胺酮是某些皮肤真菌和杆菌的特异抗生剂,其对须发癣菌、红色发癣菌、硫黄断发癣菌、犬小抱子菌及絮状表皮癣菌的MIC均为3.1μg/ml[1,2]。蓼蓝叶中提取的吲哚甙在组织培养试验中显示出抗病毒作用,且能减轻流感病毒所致小鼠肺炎,但不能减少动物死亡数[3]。

2.解热作用 蓼大青煎剂5-10g/kg,对霍乱、伤寒混合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明显解热作用[4]。

3.抗炎和免疫作用 本品煎剂5g/kg灌胃,对大鼠甲醛性足肿有抑制作用。10g/kg灌胃,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家兔皮肤炎性反应,并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对腹腔注射葡萄球菌的小鼠,本品煎剂10g/kg灌胃,可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4]。

4.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本品煎剂(相当生药0.125g)对离体蟾蜍心脏有抑制作用,此作用有剂量相关性,剂量过大可致心脏停搏。对大鼠下肢血管有扩张作用,在血管呈收缩状态时,此作用更明显[4]。

5.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蓼蓝地上部分提取物中一种黄酮式对人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C501为0.2mg/ml[5]。另有报道本品甲醇提取物中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成分为3,5,4’-三羟-6,7-亚甲二氧基-3-O-β-D-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6,7-methylenedioxy-3-O-β-D-glucopyranoside)[6]。

6.对平滑肌的作用 1:200的蓼蓝叶煎剂,浸剂及注射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使肠蠕动减弱,振幅变小,此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本品煎剂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小剂量(0.1g)时产生节律性收缩,大剂量(0.25g)时引起持久的强直性收缩[4]。

蓼大青叶临床应用

用于湿病发热,发斑发疹,肺热喘咳,喉痹,痄腮,丹毒,痈肿。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