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实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种子。7~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其荚壳,晒干收藏。
汉语拼音:Kǔ Shēn Shí
别名:苦参子(《纲目》),苦豆(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英文名:Seed of Lightyellow Sophora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 flavescens Ait.[S.angustifolia Sieb.et Zucc.]
功效与作用:①《唐本草》:明目。②《四川武隆药植图志》:为健胃剂及驱除蛔虫药。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6-1.5g,每日4次。
性味:《纲目》:"苦,寒。"
归经:肝;脾;大肠经

苦参实采收和储藏

7-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打下种子,去净果壳、杂质,再晒干。

苦参实化学成分

种子中含有左旋5a-羟基槐根碱(5a-hydroxyophocarpine),左旋槐根碱(sophocarpine),左旋N-甲基金雀花碱(N-methylcytisine),右旋9a-羟基苦参碱(9a-hydroxymatrine),左旋5a,9a-二羟基苦参碱(5a,9a-dihydroxymatrine),右旋苦参碱-N-氧化物(matrine-N-oxide),右旋槐花醇-N-氧化物(sophoranol N-oxide)。

苦参实原形态

苦参 落叶半灌木,高1.5-3m。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茎直立,多分枝,具纵沟;幼枝被疏毛,后变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20-25cm,互生;小叶15-29,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4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圆,有短柄,全缘,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长15-20cm,被短毛,苞片线形;萼钟状,扁平,长6-7mm,5浅裂;花冠蝶形,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与龙骨瓣等长;雄蕊10,花丝分离;子房柄被细毛,柱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长5-8cm。种子间微缢缩,呈不明显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苦参实生态环境

生于沙地或向阳山坡丛中及溪沟边。

苦参实资源分布

分布于全国各地。

苦参实各家论述

1.《唐本草》:明目。
2.《四川武隆药植图志》:为健胃剂及驱除蛔虫药。

苦参实附方

①治急性菌痢:苦豆研末,分装胶囊或压制成片。每次服0.5克,一日四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②治大便秘结:苦参子十粒,吞服。(江西《草药手册》)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