鲚鱼

为鳀科动物鲚鱼的肉。
汉语拼音:Jì Yú
别名:鮤、鱴刀(《尔雅》),,刀鱼(《说文》),望鱼(《魏武食制》),鰽鱼(《异物志》),江鲚(《本经逢原》),麻鲚(《本草求原》),子鱼(《随息居饮食谱》),凤尾鱼(《脊椎动物分类学》),毛花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英文名:Estuarine tapertail, Anchovy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
功效与作用:健脾补气;泻火解毒。主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及疮疖痈疽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经
用药禁忌:不宜多食。湿邪内阻及疮疥、败疽、痔漏者慎服。

鲚鱼采收和储藏

春、夏季捕捞,捕后,去鳞片、鳃片、鳃及内脏,鲜用。

鲚鱼原形态

体长,侧扁,后段更甚,背部平直,腹缘稍隆凸。体长约15~30余厘米。头小,吻短,顶端略圆钝,向前突出。口大,下位,口裂倾斜,上颌后端游离,向后延达胸鳍的基部,上下颌、口盖骨、锄骨上具有细齿。全体被薄而透明的圆鳞,无侧线;体侧纵列鳞74~84,横列鳞11。腹部有棱鳞,腹鳍前方为16~22,腹鳍后方为29~36。背鳍11~13,起点距吻端较近。胸鳍前6根鳍条延长,游离成丝状,末端可达臀鳍起点,臀鳍Ⅰ,96~115,其长度超过体长的一半。腹鳍和尾鳍都很小,尾鳍下方与臀鳍后端相连。体背和头部稍带灰幂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

鲚鱼资源分布

成鱼多生活于海中,每年春季则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产卵洄游。食物主要为浮游动物及小鱼等。分布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属的湖泊中。

鲚鱼各家论述

1.《纲目》:鲊,贴痔瘘。

2.《本草求原》:贴败疽痔漏。

3.《随息居饮食谱》:补气。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