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藤

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根或茎。秋后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汉语拼音:Huánɡ Ténɡ
别名:土黄连(《南宁市药物志》),藤黄连(《广西中药志》),黄连藤(《中国药植图鉴》),伸筋蘑、山大王(《广西药植名录》),大黄藤(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英文名:Common Fibraurea Ste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braurea recisa Pierre[F.tincruria Lour.]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湿。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黄疸;胃肠炎;痢疾;小儿消化不良;饮食中毒;输卵管炎;急慢性子宫内膜炎;急性盆腔炎;阴道炎;疮疖;烧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性味:甘苦,寒,有毒。
归经:《广西中药志》:"入心、肝二经。"
用药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配伍经验:辣根黎辣根
相关方剂:黄藤酒、二藤酒

黄藤性状

①干燥根呈圆柱形,弯曲扭转,长15~75厘米,粗0.5~2厘米。外表土棕色,去栓皮后呈棕黄色,皮孔不明显;皮部易剥落。横切面木栓层极薄,暗棕色;韧皮部发达;木质部放射状排列,多空隙,坚硬,韧皮部与木质部均鲜黄色。味极苦,能使唾液成黄色。

黄藤采收和储藏

根、茎全年均可采,切片,晒干;叶春、夏季采,晒干。

黄藤化学成分

黄藤根含黄藤内酯(fibralacto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伪非洲防已碱(pseudo-colum-bamine),黄藤素甲(fibranine),黄藤素乙(fibraminine)。

黄藤原形态

藤黄连 木质大藤本,长达10m。根和茎的木质部均鲜黄色,甚苦。茎粗壮,常扭曲,灰棕色,具深沟状理解纹。叶柄长5-14cm,两面三刀端明显膨大;叶片革质,长圆状卵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有时阔卵形长10-25cm,宽4-ll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回或钝,两面均有光泽,高基3-5脉,侧脉及网脉均在背面凸起。圆锥花序生于无叶的老枝或老茎上,阔大而疏散,长达30cm;花单性异株,花被片8-12自外向内渐大,最里面的长约2.5mm;雄花雄蕊3,分离,花丝肥厚;雌花具3心皮。核果长圆状椭圆形,长1.8-3cm,黄色,内果皮木质。花期春末夏初,果或秋冬季。

黄藤资源分布

生密林中。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产广西、广东。

黄藤附方

①治传染性肝炎: 黄藤一至二两,酸咪咪(大叶酸浆草)五钱。煮猪骨或鸡肉服,也可蒸甜酒服。 (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②治天泡疮: 黄藤五钱,山东管五钱。共研末,开茶油调涂患处。 (《陆川本草》)

黄藤药理作用

1.掌叶防己碱及药根碱对蛙中枢神经纟统有麻痹作用:掌叶防己碱对哺乳类动物亦有此作用,并能使呼吸中枢麻痹;二者静脉注射都有降压作用,以掌叶防己碱作用较强;麻醉兔静脉注射掌叶防己碱10mg/kg,立即出现血压下降,其降压幅度达16%-72%,持续1.5-5小时,无快速耐受性;灌胃给药亦有效;大鼠皮下注射掌叶防己碱5mg/kg,半小导时后耳壳潮红,前后爪出现明显水肿,此作用可被苯海拉明及双苄胺对抗;掌叶防己碱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36mg/kg;14mg/kg每天给兔灌胃一次,连给10天,一般状态、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皆无显着改变。

2.大黄藤素对福氏及宋内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药根碱对离体豚鼠左心房有正性肌力作用,此作用与细胞外钙内流有关。药根碱对兔离体主动动脉和鼠离体输精管的实验表明能阻断肾上腺素α1受体,对α2受体呈现部分激动作用。药根碱10mg/kg静脉注射对大鼠心肌缺血和复灌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黄藤临床应用

①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取黄藤1斤,加水5斤,煮沸半小时。每次服煎液1~3匙,每日2次。也可滴鼻喷喉。有一定预防作用。

②治疗瘤型麻风反应

将黄藤根制成20%的黄藤露。第1天服一次50毫升,第2天加至100毫升,分2次服。10天为一疗程。一般服2个疗程,重者3个疗程。治疗13例,麻风反应均消失,仅1例于3个月后复发。初步观察,对结节红斑效果最为显着,一般5天左右即可消退、脱皮;对神经痛在7天内亦可减轻或消失。此外,还能使病人食欲增加,睡眠转好,精神欣慰和降低细菌指数等作用。黄藤的每日剂量应控制在生药20克左右(极量不超过生药30克),一般只有口腔干燥,四肢末端发胀等副作用,无需药物处理,只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即可自行消失。如服用过量可出现中毒反应。

③其他

取黄藤0.5斤,加水5斤煮沸15分钟,过滤。用于洗涤伤口,有防止发炎化脓的作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