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颔蛇

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汉语拼音:Huánɡ Hàn Shé
别名:黄喉蛇(《纲目》),黄长虫、慈鳗(《生物学通报》(3):1,1958)。
英文名:Striped racer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phe taeniurus Cope
功效与作用:《纲目》:"酿酒或入丸、散,主风癞,顽癣,恶疮。自死蛇渍汁,涂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烧灰,同猪脂涂风癣漏疮,妇人妒乳,猘犬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焙研,5-9g;或浸酒,20-40ml。外用:适量,浸洗或调涂。
性味:《纲目》:"甘,温,有小毒。"
归经:肝经
用药禁忌:《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凡惊癫痫疾,肝气不足者忌用。

黄颔蛇采收和储藏

春至秋季捕捉,剖腹,除去内脏,盘起,干燥。

黄颔蛇化学成分

甲状腺含甲状腺单碘酪氨酸脱磺酶(thyroidal monoiodotyrosine deiodinase)。

黄颔蛇原形态

全长约1.7米左右,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宽比高大,长为前额鳞长的1/2。前额鳞与上眼前鳞的缝合线比额鳞的缝合线略长。额鳞的长比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短。颅顶鳞的长比吻瑞至额鳞前缘的长度更长。颊鳞上缘椭圆形,长大于高。眼前鳞2~3片,不与额鳞相接。眼后鳞2片。前颞鳞2片。后颞鳞3片。上唇鳞9片。下唇鳞11片。体鳞25~25~19行。腹鳞233~259片,昆下鳞84~111对,头部褐黄色,从颊鳞至最后两个上唇鳞的上半部呈黑色横斑,状如黑眉。上唇和咽喉部黄色。背部呈橄榄色,有4条黑色纵纹,自颈部向后呈绳梯状斑纹。体侧前部有纵行的不规则的黑斑点,后半部渐扩大成黑色纵带。尾背黄色,尾下及体侧淡黄色。

黄颔蛇资源分布

多栖于屋内,以鼠、雀为食,无毒。分布河北至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黄颔蛇各家论述

《纲目》:酿酒或入丸、散,主风癞,顽癣,恶疮。自死蛇渍汁,涂大疥。煮汁,浸臂腕作痛。烧灰,同猪脂涂风癣漏疮,妇人缺乳,猘犬咬伤。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