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耳

为苋科植物血苋的全草。
汉语拼音:Hónɡ Mù ěr
别名:红靛、一口红(《文山中草药》)。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resine herbstii Hook.f.
功效与作用: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血,创伤出血,痢疾,痛经。①《泉州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带血,血气燥热。②治咳血,痢疾。(福建)③《文山中草药》:舒筋活血,调经止痛。治月经不调,鼻衄,痛经,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性味:苦微甘,凉。①《泉州本草》:淡微甘,性凉,无毒。②苦,凉。(福建)
归经:肝;大肠经
用药禁忌:《泉州本草》:孕妇忌用。

红木耳性状

全草长可达1m。茎红色,圆柱形,有分枝,节部膨大。叶具长柄,完整叶片阔卵形至近圆形,长2.5-5cm,先端凹,基部截形,鲜时紫红色,叶脉色淡,侧脉拱形;有些叶片呈绿色或暗绿色,有黄色的叶脉,干后是枯绿色。

红木耳采收和储藏

四季均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红木耳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粗壮,带红色,高达1m。单叶对生;叶柄长2-3cm,有贴生毛或近无毛;叶片阔卵形至近圆形,长2.5-5cm,先端深凹或2裂,基部近截形,全缘,紫红色而有淡色的中脉及5-6对拱形的侧脉,如为绿色或暗绿色则有黄色叶脉。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组成圆锥花丛;单性异株,花极小,白色或淡黄色;每花通常有3苞片,花被小,长约1.5mm,5裂;雄花的雄蕊通常5枚,花丝仅于基部合生;雌花花被基部有1环密生的白绵毛,不育雌蕊合生成浅杯状,子房卵圆形,花柱极短,柱头常2裂。胞果球形,侧扁,不裂。种子近肾形,种皮壳状,光亮。花、果期9月至翌年3月。

红木耳资源分布

生于田野或栽于庭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红木耳各家论述

1.《泉州本草》:凉血,止血。治吐血,衄血,咳嗽带血,血气燥热。
2.治咳血,痢疾。(福建)。
3.《文山中草药》:舒筋活血,调经止痛。治月经不调,鼻衄,痛经,骨折。

红木耳附方

①治吐血,衄血:鲜红木耳,每次一两,水煎泡乌糖服。(《泉州本草》)
②治咳嗽带血:鲜红木耳(单用叶亦可),每次一两半至二两,合猪半赤白肉炖服。(《泉州本草》)
③治创伤出血:红木耳、冰糖各三钱,炖服。(福建)
④治痢疾:鲜红木耳叶一两,捣汁,调红糖服。(福建)
⑤治皮肤燥痒:红木耳全草或叶,每次二两,合猪肚油炖服。(《泉州本草》)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