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鱼

为鲳科动物银鲳及其近缘种的肉。
汉语拼音:Chānɡ Yú
别名:鮀鱼(《临海异物志》),昌侯龟、昌鼠(《本草拾遗》),狗瞌睡鱼(《岭表录异》),鲳鳊(《医林纂要》),镜鱼、平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白昌(《中国动物图谱·鱼类》),叉片鱼(江苏、浙江)。
英文名:pomfret, Silvery pomfret, Butterfish
功效与作用:益气养 血;舒筋利骨。主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炖服,30-60g。
性味: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归经:脾;胃经
用药禁忌:①《本草拾遗》:"腹中子有毒,令人痢下。"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疥动风。"
相关方剂:枸杞麦冬烧鲳鱼

鲳鱼化学成分

银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及二甲胺(dimethylamine),甲胺(methylamine),异丁胺(isobutylamine),乙胺(ethylamine),二乙胺(diethylamine)。

鲳鱼原形态

银鲳,体卵圆形,甚侧扁,一般长20-30cm,大者长达40cm余。头短小,侧扁而高。吻短,圆钝,稍突。眼小,侧位,眼间隔呈大的弧形隆起。口小,微斜,上下颌各具细小牙1行,排列紧密。鳃孔小,鳃耙(4-6)+(7-11),细弱。体被细小圆鳞,极易脱落。侧线位高,与背平行,侧线鳞110-130。背鳍Ⅸ-Ⅻ,Ⅰ-42-48,起点略在臀鳍起点前上方,臀鳍Ⅵ-Ⅶ,Ⅰ-41-46。成鱼背鳍与臀鳍的鳍棘均埋于皮下;鳍条部相对而同形,呈镰刀形,前部鳍条均稍延长,但不伸达尾柄上。胸鳍24-27,较长,无腹鳍。尾鳍分叉较深,下叶比上叶稍长。体具银白色光泽,背部微呈青灰色,多数鳍片上有不明显的微小黑点。腹部乳白色。各鳍浅灰色。

鲳鱼资源分布

栖于近海中下层。以小鱼、硅藻等为食。产卵期5~6月。分布我国沿海,以南海和东海为多,黄、渤海较少。

鲳鱼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肥健,益气力。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