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片

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 era(L.)DC.的新鲜叶经提取加工制成的结晶。植物形态参见"艾纳香"条。
汉语拼音:ài Piàn
别名:艾脑香(《现代实用中药》),艾粉、结片(《药材资料汇编》)。
功效与作用:①《药材资料汇编》:"去恶气,辟瘟疫,杀虫疗癣,治中暑霍乱。"
用法用量:内服:0.5~1分,多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性味:①《药材资料汇编》:"甘,温平,无毒。"

艾片性状

为半透明的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气清凉,味辛凉浓烈。燃烧时有浓黑烟。以片大、质薄、洁白、松脆、清香者为佳。

艾片炮制

9~10月间,采取艾纳香叶,入蒸器中加热使之升华,升华所得的结晶为灰白色之粉状物,即称"艾粉"。经压榨去油,炼成块状结晶,再劈削成颗粒状或片状,即为艾片。

艾片原形态

艾纳香,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高1~3m。茎粗壮,茎皮灰褐色,有纵条棱,木质部松软,白色,有髓部,节间长2~6cm,被黄褐色密柔毛。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2~25cm,宽8~10cm,先端短尖或锐,基部渐狭,具柄,柄两侧有3~5对狭线形的附属物,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密绢状绵毛;中脉在下面凸起,侧脉10~15对;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1.5~3.5cm,先端渐尖,基部略尖,无柄或有短柄,柄的两侧常有1~3对狭线形的附属物,全缘或具细锯及羽状齿裂。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开展具叶的大圆锥药序;花序梗被黄色密柔毛;总苞钟形;总苞片约6层,外层长圆形,背面被密柔毛,中层线形,内层长于外层4倍;花托蜂窝状。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檐部2~4齿裂;两性花花冠檐部5齿裂,被短柔毛。瘦果圆柱形,具棱5条,被密柔毛;冠毛红褐色,糙毛状。花期几乎全年。

艾片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600~1000m的林下、林缘、河谷地或草地上。

艾片资源分布

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贵州、云南等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