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概述: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肉质肥大,呈圆柱形或纺锤形。基生叶丛生,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成柄,边缘有不规则钝齿,叶面多皱缩。花排列成稀疏总状花序;花萼钟状,5裂;花冠宽筒状,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状,长3~4厘米,暗紫色,内面常有黄色带紫的条纹;雄蕊4枚,2强;子房卵形,2室,花柱单一。蒴果卵形或卵圆形,先端尖,具宿存花柱和宿萼。种子多数。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长环境:栽培者以河南产量最大,质量最佳,销全国并出口。此外,辽宁、河北、山东等地的野生地黄作鲜生地入药。

  种植方法

  一.选地、整地:地黄的生长对土壤、肥料有独特的需求,宜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酸碱度要求中性或微碱性,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块最好。土壤黏重、涝洼积水、隐蔽的地块不能栽培。特别注意的是地黄不宜重茬,这也是选地应注意的关键措施。地黄栽培时,前作宜选禾本科作物,不宜选曾种植过棉、、豆类、瓜类等的土地,用于控制地下害虫。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的堆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复合肥50千克做底肥深耕25厘米以上,然后,整平耙细作畦,一般畦宽1.3~2米,同时可亩用50%福美双1.5~2千克+1.8%阿维菌素0.8~1公斤拌30~40千克细沙土制毒沙撒施翻耕(耙),线虫、枯萎病、茎腐病和其他害虫。

  二.繁殖方法:主要用块根进行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繁殖,但生产上多不采用,常用于育种。

  1.种子繁殖:在夏季收获时,在种植地内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留在地里不采挖,让其继续生长,施足磷钾肥,促进植株开花结果。到翌年6~7月采集成熟饱满的种子。脱粒,筛选,晒干贮藏备用。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厘米并横沟进行条播,沟深3厘米,将种子1份与10份草木灰混合均匀后,撒于沟内,覆盖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当气温25℃时,约经7天便可出苗。出苗后加强管理,当幼苗长出5~6片叶时便可移植。以后再选择生长健壮、充实的块茎作种栽,通过连续3年的选择可以提高商品质量。通过有性繁殖可以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产量往往比大面积栽培品种高出30%~40%。

  2.块茎繁殖:①倒栽留种: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春栽的地黄地中选择植株生长健壮的块根,挖出折成小段,在整好的地畦面上,按行距6~9厘米、株距6~9厘米栽于畦内,覆土3~5厘米,稍加压实,6~8天出苗后,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加强田间管理,待到第2年春挖出作种栽。主产区多用此法留种,产量高,且不易退化。 ②种植:地黄种植地区不同,种植时间也有差异,早地黄(春地黄)在2~3月(谷雨至小满)种植,晚地黄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芒种前后)种植。南方有些地区气温高,霜期短且轻,一年可种植两造,分春种和秋种,春种在每年3月进行,秋种在8月进行。种前选择色鲜完整,无病虫害,约手指粗的块茎,切成4厘米的小段,具有3个以上芽眼,切口蘸上草木灰或石灰,摊晾在室内通风处,待伤口愈合后种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25厘米,开穴深3~5厘米,每穴放入种茎1~2段,横放在穴内,用草皮灰覆盖,再用细土盖平畦面,畦面再盖草。每667平方米用种茎30~40千克。

  栽培技术

  一.田间管理
  (1)盖草间苗:在地黄种植覆土后,可以用稻草或其他的作物的秸秆覆盖畦面,这样子做的目的是以便抑制杂草生长和维持土壤疏松,起到极好的保墒作用,有利于地黄生长发育。在幼苗出土20-30天,可以在除草时将多余的幼苗摘除,原则上市去劣存优,大多数每穴留1-2苗即可,这样子不会由于幼苗而争水争肥,以及引起田间通透性较差。

  (2)中耕、除草:地黄的根系分布较浅,理所当然在中耕除草时要要注意这一点,尽最大限度的缩短中耕的次数,假如中耕过多极有可能由于损坏根系而减产,严禁的话可能会引起植株死亡。大多数全年生育期只要中耕1-2次即可,必需要要注意浅耕,但如果是有杂草时必需要立刻拔除,防止病虫害滋生。

  (3)追肥:在地黄出苗一月后悔形成广泛的肉质根,在两月后根茎的干物质开始急剧添加,约两个半月后封行,理所当然必须在封行前追完肥。在地黄整个生育期需要追肥2-3次,第一次在齐苗15-20天后,第二次在追肥在第一次追肥后的20-30天,第三次追肥要按照幼苗的长势强弱而定,这个时候追肥一氮肥为主,每亩施入人畜粪尿一千-1500公斤或尿素3.5-5公斤。

  (4)排、灌水:在播种后如遇干旱天气,宜立刻浇水,宜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在播种2-3月后根茎很快的形成,这个时候对水分的需求相当大,同样是根茎容易腐烂的时期,理所当然这个时候要要注意合理灌水和积水排水,既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又不会引起根茎腐烂。

  二.病虫害防治
  1.地黄斑枯病
  4月始发,7-8月多雨时为害严重,为害地黄的叶,叶面上有圆形不规则的黄褐色斑,并带有小黑点。防治:发病初期喷1∶1∶150的波尔多液,13天左右喷1次,连续3-4次,或用60%代森锌500-600倍液13天左右打1次,连续3-4次。烧毁病叶,并做好排水工作。8月以后,夜凉昼热非常有利于斑枯病发生,条件适宜时5-7天即大流行,造成大面积叶片卷曲干枯死亡。可用枯必治或58%雷多米尔或1∶1∶150的波尔多液等进行叶面喷施,防治效果较好。

  2.地黄茎腐病
  又称根腐病,5月始发,6-7月发病严重,为害根部和地上部茎。发病初期叶柄呈水浸状的褐色斑,叶柄腐烂,地上部枯萎下垂。防治:选地势高燥地块种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4年左右轮作1次。设排水沟。选用无病种根留种,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发病初期用50%退菌特1000-1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7-10天1次,连续2-3次。7月份以后,可用58%雷多米尔、80%大生M54、58%甲霜灵?锰锌或50%多菌灵等600-800倍液,每隔7-10天轮换进行叶面喷施预防,尤其是下雨前后应及时喷药。当田间出现枯萎病零星病株时,可用50%多菌灵或50%敌克松500倍液加少量磷酸二氢钾对病株及周围健株进行灌根,每株灌药500g,连续2-3次,以防病害蔓延。

  3.地黄病毒病
  又称花叶病,4月下旬始发,5-6月严重。防治:选无病毒种子繁殖;无病毒茎尖繁殖;防治蚜虫,选择抗病品种。齐苗后,用70%代森锰锌或58%甲霜灵?锰锌或50%多菌灵、50%敌克松500-800倍液加病毒A对幼苗进行一次全面灌根,可预防和推迟病毒病和枯萎病的发生。

  4.大豆胞囊线虫病
  5月始发,6-10月发病严重,为害根部。主要根部受害,地上部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叶发黄,花器群生,结实少或不结实。拔起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瘤显著减少,根上并附有白色的颗粒状物,即病原线虫的雌虫-胞囊。防治:①农业措施 轮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1-2年;增施磷肥,适时灌水。②药剂防治 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2-4kg,在播种沟内施药,施药后覆土,或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5-6kg,沟施,施药后覆土。

  5.棉红蜘蛛
  红蜘蛛成虫和若虫5月在叶背面吸食汁液,被害处呈黄白色小斑,至叶片褐色干枯。可喷施48%乐斯本10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800-1000倍液加高效除虫菊酯800倍液,以及20%哒满灵等高效低毒杀虫、杀螨剂,连喷2次即可控制虫害的发生。

  6.地黄黄斑病
  是由蚜虫和叶蝉带毒而感染,使叶面变成黄白色近圆形斑,叶脉隆起,凹凸不平,皱缩。可用80%敌敌畏1500-2000倍液喷杀蚜虫等。

  7.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是较难防治的害虫,要加强测报,3龄以前防效较好。可选用5%甲维盐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2000~2500倍液交替防治。

  8.地黄轮纹病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圆形或近圆形,有的受叶脉限制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2-12mm,初期呈浅褐色,后期中央略呈褐色或紫褐色,具同心轮纹。病部出现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严重时病叶枯死。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病发生较斑枯病早,一般5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进入发病盛期,7月中旬后逐渐减少。地黄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增施磷钾肥,雨后疏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注意疏除病叶。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隔7-10天1次。

  9.地下害虫
  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蝼蛄和金针虫,可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g加少量水,拌炒过的麦麸或豆饼5kg,于傍晚洒施,进行诱杀。在地黄病虫害防治中,严禁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或有“三致”作用的农药,以免农药残留污染环境及对人身造成伤害。

  采收与加工

  1.采收:地黄叶子、花、根茎都可以入药。地黄叶在地黄生长后期,选择健壮、无病害的植株,适当摘取部分叶片,阴凉处晾干就可以了。地黄叶主治恶疮及手、足癣,花有消渴和治疗肾虚、腰痛的功效。所以采收时应在适当的时期进行。地黄花的采收,应在花期,选择晴天,结合摘蕾作业将花及花蕾采回,阴凉处晾干就可以了。地黄根茎的采收最佳收获期是10月底至11月初,地黄地上部逐渐枯黄停止生长后即可采收,方法是:用铁锹或镰刀割去地上部的茎叶,注意不要割得过深,以免损伤根部,等地上部分割去后,用耙子把割去的茎叶搂到一边,露出地表,便于根茎的采收,用锹或镐在畦的一端开挖,沟深为35厘米左右,挖的深度以不损伤根茎为好,地黄易断,所以挖掘时一定要小心,拣拾的过程也要尽量减少根茎损伤。

  2.加工:黄根茎放置在阳光下晾晒。晒上一段时间,等地黄晒至七八成干后,在堆成堆闷几天,进行回潮。使其干燥程度均匀。然后在晒,一直晒到质地柔软、干燥为止。由于秋冬季阳光弱,干燥慢,不仅费时、费工,而且产品油性小。将生地黄去净泥土,用水洗净,将洗好的地黄放入盆中,用黄酒浸拌,用量的多少以地黄能浸到黄酒为宜,浸泡半小时,将浸好的地黄放入蒸锅内,盖上锅盖密封蒸制,注意火候要均匀,中途灭火或温度过低,生地黄内部汁液会流出,影响质量和药性。一直蒸到生地黄内外黑润,无生心,有特殊的焦香气时停止加热,取出,置于竹席或帘子上晒干,即为熟地黄。

  • 上一页:无
  • 下一页:无
顶部